野心,每个人都具备。
有着外在条件推动之下,野心就像春天的野草一样疯长。
赵德言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这人身份地位越高,心态越容易变,越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就算赵德言这样的一个书生也不例外。遥想当年,年轻气盛,只想着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然后用自己的谋略,成为大隋朝的一代军师,然后追随伟大的帝王投身疆场,开疆扩土,以前他认为那才是自己的归宿。可是当学艺后,恰逢天下大乱,强大的隋朝就像一统天下的大秦朝一样,在旦夕之间轰然坍塌,不复存在。于是他又想着效力于某一路诸侯,可他一个青年书生,又心高气傲,鬼才用他呢。一气之下,学诸葛亮躬耕于太白山,潜心学习,最后,上钩的不是中原的任何一个诸侯,而是颉利可汗,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助强大的颉利可汗,在草原上建立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然后,挥师南下,消灭刚刚一统的大唐王朝,让当初鄙弃他的李渊后悔一辈子,可不曾想到,颉利失败了,而且强大的突厥也要完蛋了,这时,心又变了。既然颉利是扶不起的阿斗,那么,就自己出来干一番事业,四十多岁的自己还有的是时间和精力与草原各部落争取资质。
不过,野心需要实力去实现的道理赵德言还是懂得的,他一直等待着领兵出征的机会,企图打造强大的声望,然后,以名声来招贤纳士。现在,机会有了,就看接下来一仗是何结果。胜了,自己则将成为突厥、颉利军中名符其实的二号、三号这样的人物,败了,一切的野心与梦想将烟消云散。故而,在南下的路上,他就一直思考着如何去打这一仗。
就在阿史那先突、沾尔忽放心的呼呼大睡的时候,赵德言在脑海中不断的完善着自己的计策。
想不出计划有什么破绽漏洞,赵德言起身给颉利写了一封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让颉利放心之余,还以一副忠臣孝子般的口吻千叮万嘱,让颉利务必要小心李靖与李绩这李氏双璧,且建议颉利可汗利用即将到来的恶劣天气,以及唐军后勤不足的实际情况,将两路唐军生生耗跨,逼迫唐军不得不退军。
赵德言之所以竭尽全力的为颉利可汗着想,不是他忠诚,而是他知道颉利现在还不能败,至少在这一次危机中不能败,不然的话,一切就全完蛋了。忙碌完毕,赵德言才放心大睡。
**********
就在赵德言自以为是、枕着美梦入睡的时候,秦风率领朔方兵马已经出了朔北草原,以均速往他们的营地不除不疾的行进。
近一年的时间里,秦风对于兵卒的骑术、体力把关得极其严苛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在他的理念里,但凡是他秦风的属下,纵然是步卒也要拥有一定的骑乘水平,能够适应长时间在马背上的生活、战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秦风每隔一周,都会抽出一天时间特地来练习全体士卒的骑术,一天来训练士卒的体力、耐力。然后每半个月再来一次野外训练,让他们适应未来战争、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下的生存技巧,以及不管何时何地都必须具备的团队凝聚力。
这一系列的幸苦并没有白费,就算四万兵中有一万步卒五千弩手,他们的行军速度依然是极为迅猛。
这一路行军,由于没有后勤队伍的拖累,达到了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速度,这样的速度让程咬金这个副手、沙场老将叹为观止,特别是令到禁行的严厉军纪,更加让这老魔王见识到了军纪的魅力与军纪的重要性。他心中已下决心,回去后一定把金吾卫的军纪给抓起来,要不然,下一次比赛,自己还得沦落到中下游的水准,逃不了李世民一番说教。程咬金为人粗糙,却不自大,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十分和蔼的人,虽说嘴巴不饶人,可处处都是为人着想。这样的人是不会端着资历、前辈的架子的,故而,一路上,他就像个学徒一样,把秦风的本事给掏走了不少。一个前辈尚且如此爱学习,也刺激了一众少年主将的学习欲望。短短几天时间里,也是各有所获。
至于收获最大的,不是程咬金。也不是一众主将,反而是当教官一样的秦风。程咬金厮杀半生的经验,以及他与秦琼一路走来的经历,各种战事,各种凶险,都是活生生的教材,这些是秦风眼下最为缺少的知识,也是书本上学不来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