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恩泽八方
2018-04-15 作者: 洪三泰
圣地恩泽八方
让我们乘着和畅的惠风回到六祖的故乡吧!
六祖惠能的报恩事迹在家乡的影响至今还极其深远。Www.Pinwenba.Com 吧在这里,真是和风阵阵,使劳动人民世代沐浴于六祖的惠风中。
六祖成佛以后,对父母祖先故乡亲友的报恩事迹,深入人心,代代产生巨大的影响。这让世界知道,先前认为佛菩萨不生边地,只能降生于印度中天竺国,只能降生于高贵的刹帝利及婆罗门二种族之中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惠能出生于中国岭南极蛮荒之地,地位低下,被称为“獦獠”,却一举开了由卑贱者顿悟成佛的先河,是他开创禅宗,改造了印度佛教,使荒芜闭塞的岭南蛮荒地变成了取代印度古天竺迦维罗王国成为新的佛国中心圣地。这,在中国佛教和民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国际性的也是久远的。
最受惠的就是六祖惠能故乡新兴(以前叫新州),这里变成了独特而神奇之地。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机缘品第七”这样记载说:“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人,宜请供养。有魏(魏一作晋)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竟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纵火焚草木,师陷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跌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
这种奇特的现象,与法显所记述的印度辟支佛情况相似:“此中有辟支佛食处,泥洹地大如轮,余处生草,此处独不生。乃晒衣地处,亦不生草。衣条着地迹,今故现在。”广东文献集显志记载的亦有惠能故居草木不生之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1688)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卢村》条这样写道:
新兴卢村乃六祖生身之所,至今屋址不生草,近其居者,毛发稀秃,此地之不幸也。约雍正八年(1730—1731年)范端昂撰《粤中见闻》,把“此地之不幸也”句改为此亦地之奇也“。乾隆本《新兴县志》卷十六《山川》沿用屈说删去“此地之不幸也”一句。
有文献记载,六祖故居在仁丰都下卢村,唐索卢县地,离村二十五里,去龙山国恩寺前一里。这是六祖的出身地,是他父亲来时居住的地方。乾隆时檀萃录、黄焘芗编的《楚庭稗珠录》卷二《六祖之生》条,明确反对屈大均“此地之不幸也”这种说法。认为这句话是对六祖的不尊和诽谤,对圣贤的不尊敬,实在太过分了。而他本人认为他在新兴读了《法宝坛经》,觉得此经十分直捷爽快,琅琅上口,所说的佛法平易近人,没有别的家那么迂诞气习。他答刺史的话说:东方人造罪,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求生何处?”这是非常警世的话,其中讲得清楚明白的地方就像儒家学者所说的话。当我回到龙寺见到他的像时,竟是个老头佛陀。
黄焘芗的著作中所讲的是深得六祖的儒家化精神的,这就是新禅宗的佛教精神。
至于“故宅不生草”之类,其实是从法所记述的印度辟支佛情况和中国特有的神话故事是有联系的。中国古籍记载国“琥珀在地,其上及傍不生草木”之说。有神仙居住过的地方“不生草木”,法堂“寸草不生”的说法。这样看来,正所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以至禅院重地、道家圣地等都有一种表征,就是“不生草木”。说六祖故居“不生草木”是圣地的重要表征,是好事而非不幸。
史实表明,过去中国人仰慕天竺,不畏艰难险阻去印度求佛学法。但自惠能之后,印度人反而来中国岭南学佛求法。有一首偈,是唐朝时来中国巡礼学佛的梵僧所写:
天长地阔杳难分,中国众生不可闻。
长安帝德承恩报,万国归投报圣君。
汉家法用令章新,四方取则玉华吟。
文章铎绍如流水,白马驮径即自临。
故来行检远寻求,谁谓明君不暂留。
修身不避关山苦,学问乃须度百秋。
谁知此地却回还,泪不沾衣不觉斑。
愿身死作中华鬼,来生得见五台山。
这偈表达了这位梵僧对中国佛教的无比敬仰爱戴之情,也说明中国佛教经过六祖的改造完善融儒家要义于一体所取得的成功。这位梵僧的确体会到了这点,并为能到中国求佛,称来世还来五台山学法而深感慰藉。
六祖惠能的伟大和受人尊重,有许多经典著作记载着。
六祖惠能出身地新兴(过去称新州)的圣洁和令人向往,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事实。
圣地名声远扬,自有其原因,这就是六祖惠能作为中国禅宗创造者使然。人杰地灵,六祖惠能的出身地,惠风和畅,风调雨顺,永远和谐安定团结等等都有许多记载和传说。报恩圣地向外辐射,在中国佛教史上,形成了绚丽神奇的风景线。
千余年前,在新兴一带流行的六祖遗偈是这样的:“任从天下乱,此地永无乱,任从天下旱,此地一半收。”
当然,历史上新兴这一佛教圣地,也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作为报恩圣地,它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是惠风和畅,让人敬畏不已。
苏增慰先生的《新兴龙山国恩寺沿革》一文详细记录了国恩寺的历史,让人们既看到龙山的惠风和畅,风调雨顺,也看到其风吹雨打的景象,有兴有衰,自自然然。
文章描述了唐宋初创时期的概貌:
山峦峻峭,称为“袈裟岭”,岭上的三高峰,群众命之为“三宝顶”,海拔164米,如龙游下的山脉称“龙山”。“那里气候温和,树木葱茏,环境清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母子慧眼独具,从龙山前二里隔了卢溪河的夏卢村(原是唐时索卢县城址,六祖之父卢行瑫贬谪留居地)移居龙山麓,以打柴为生。明代诗僧心如大师撰联曰:
百城烟水无双地
六代风幡自一天
此诗立意高远,气势磅礴,禅音天上来,恰如其分地表述了龙山宝地气宇不凡,乃开创禅宗的圣地。这里是惠能大师圆寂之地国恩寺,也是他的门徒法海禅师辑录惠能大师所讲授成《六祖坛经》的处所,是岭南第一禅宗圣域,与六祖出家剃发之广州光孝寺,毕生弘法之韶关南华寺,为禅宗顿教三大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