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们都属于资产阶级,黄河发大水也就是少一季收成的事,因此事不关己自然可以高高挂起。
但琴家的惨案告诉他们,灾难面前无人可以幸免。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命以后,那就不能懒政怠政了。
稷下学宫中的的法家弟子。沿着黄河一路宣传演说,用律条,用实例告诉当地的大小官员,灾害的发生对于他们生活以及政治生命的影响。
而此时,阴阳家与杂家还没有合并为道家。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是非常早期的玄学。
法家弟子可以打动官员,但想用令行禁止来约束百姓,那就需要一定时间上的适应。但黄河凌汛在即,哪有时间和商鞅变法时候一样杵一根木头叫人去搬呢?
而阴阳家们用富有神话色彩的玄学包装讲出的传说,就很能打动普通百姓的心灵了。所以跟在法家身后的四处演说宣传的,就是阴阳家的弟子了。
他们讲了一些几乎众所周知的神话故事,比如说:
曾经的世界是一片混沌,但盘古挥舞着巨斧,将混沌一斧劈开,从此有了天和地。
后来,共工撞了不周山,将天捅破一个大洞,女娲娘娘采集五彩石熬煮修补。
洪水来了,大禹治水九年过家门而不入。
疾病横行,神农尝百草试药治疗。
精卫在东海被淹死了,就发誓把东海,填平。愚公家门口堵着太行和王屋,就要子子孙孙把山挪走。
所以,黄河残暴不仁,他要毁掉我们的家园,冲毁赖以生存的沃土,我们岂能让它如愿?
这样的神话故事深深的打动了黄河边上的百姓,那些见过黄河发水的老人,也回忆起了黄河曾经的可怕。
不过法家和阴阳家的嘴炮也不是万能的,总有那么一些掌握着大量农奴和田地的贵族田庄主与人民背道而驰。他们不怕黄河发水,还觉得自己能在灾难后面跟着捡便宜。
更重要的是,这些地主与贵族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成了一道一道治理黄河的人为创伤。
不过法家和阴阳家的宣传任务时间紧战线长,没有多余的功夫去和这些顽固分子斗争。他们只是留下了一个眼神,给这写顽固分子自己体会。
要知道,诸子百家在稷下学宫里没事就抬杠,辩论技能是各个点满,其中的杠精佼佼者就是【名家】。
名家出名人物是公孙龙与惠施,什么“白马非马”“坚白石二”就是公孙龙的辩题。而惠子是庄子的好基友,俩人抬杠抬了几十年。导致惠先生作古,庄子因为觉得没人可以交流至今拒绝讲话。
先生虽然已经逝去,但名家的弟子还传承着先生们的思想。因此这些拒不合作的贵族地主,就交由名家来处理。
名家弟子把胸脯拍的啪啪响,保证完成任务,将这些人忽悠的找不着北。
经历法家,阴阳家和名家三轮嘴炮之后,黄河附近自上而下,热血沸腾。
黄河!你要让老子活不下去,老子要先干你娘滴!
从小官员到底层奴隶,人手被组织起来以后,也不能盲目干活啊,这赶不上黄河消融的速度。
墨家弟子带着各处搜集来的工匠赶制各种工具。
而兵家弟子按照军队管理,将农民奴隶编成行伍十人一夫,百人一长。
稷下学宫中的人员全撒了出去,如何相互联络成了一项困难的问题。一个不入流的小学派站了出来,这就是【小说家】。
小说家并不是写小说的,他们门派主要出底层小官,擅长采集民情,收集街头巷尾议论。
因此,小说家拥有各大学派难以触碰的底层关系网。
稷下学宫的各位在黄河边上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消息很快传回了临淄,王后与姜家对此付之一笑。
一群冲动的学生简直就是胡闹嘛,就他们那点人,只怕黄河水来了先把他们卷走再说。
这么短的时间泥都挖不掉一层。
呵呵。
临淄城中有的人嘲笑稷下学宫的学子博取虚名,有的人嘲笑学子们不自量力,更多的人事不关己,闲来无事看热闹。
临淄城中有一位叫公孙璇的世家弟子曾是个少年天才,不过他的仕途并不太顺利,只是个闲散的朝议郎。
公孙璇在齐国王廷的日子混的有点久,觉得生活乏味至极。王后与姜家掐了一个秋冬,眼瞅就要过春节,还没能吵出个结论。
公孙璇很清楚,作为一位知名贵族公孙家的子弟,应该支持姜家与王后干仗才对。
但他明白,贵族只注重自己的既得利益这件事,是在拖慢齐国前进的脚步。
听到稷下学宫倾巢出动,仿佛蚍蜉撼树一般,想要在灾难来临之前,为黄河边的民众挣扎出一条生路。
公孙璇听着家仆从黄河边传来的一个一个消息,他感到自己的血液开始沸腾。
家仆传信:官员开始组织壮丁准备治河。
家仆传信:百姓们无论男女老幼自觉加入。
家仆传信:全田庄都要去参加治理河道啦!我们要干活去啦。
公孙家的家主是姜家最坚决的盟友,气的直接掀了桌子。
咆哮着要求自己的亲信去将负责管理田庄的旁枝子弟和奴仆捆回来。
公孙璇当即请命亲自前往,作为公孙家新一代的得意子孙之一,公孙家主也认为他需要外出历练。
公孙璇尚未娶妻,带着自己喜爱的如花美妾,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公孙家对他这种恨不得连床都带上的行为毫无异议,贵公子嘛,生活舒服才是第一要务。
公孙璇舒舒服服在车里坐了两天之后,就轻车简从甩开了大部队,日夜兼程赶往黄河旁边。
他太想知道,把稷下学宫人员组织起来的这位人才是谁了,从来没听说稷下学宫有这样一位大胆有创意的人,他要拜这位神人为师,终身追随。
到了黄河边,公孙璇看到河边处处是工地,到处干的热火朝天。工匠叮叮当当的拼装巨大的器械,男人将山石从一道神奇的滑索上从山上一筐一筐滑下,女人们将麻与荆条编织成箩筐与粗网。老人们守着灶火,将杂粮,菜干熬煮成粥,连孩子们都不闲着,跑着帮忙传递东西。
公孙璇一边看,一边问,终于来到了稷下学宫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