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们还是击败了各路水师,保证温州府的港口牢牢地控制在吕岩一方的手里。
就在这一天,“圣三位一体号”和“圣何塞号”正在外海巡逻,看到一支舰队正满帆向这里驶来。
当他们看清那支舰队的旗帜后都是欢呼了起来,因为那是吕岩的旗号。
两支舰队互相鸣炮致意,汇合之后一起向港口驶来。
很快就有大量的士兵从码头登陆,而这个消息也被一些明军的细作传递给了王在晋。
“敌人又来了援兵?”
听到这个消息后,王在晋不由愁眉紧锁。
本来他以为消灭叛军应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毕竟集齐四省十几万大军,已经是非常看得起这支叛军。
但是真的打起来之后他才发现他们还是低估了这支叛军。
因为这支敌人至少也拥有6000名骑兵,一支叛军能够拥有这么多的骑兵简直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明军北路大军所有的骑兵加起来,恐怕也不一定有这个数目。
南方多山地、丘陵,骑兵并不是特别适合南方做战,大明所有的战马都是优先向辽东供应。
而且这些骑兵基本是属于各个将领的家丁,想让他们将这些骑兵集中起来,根本就不可能。
相反敌方将领指挥骑兵艺术非常老辣,指挥着骑兵起来有如臂使。
他们两方骑兵刚开始狠狠地打了几仗,结果明军的骑兵被敌军打得还无还手之力。
这让那些明军将领都畏缩起来,不愿意再单独派骑兵出战,哪怕王在晋再训斥也没用。
因为这些骑兵都是属于他们的家丁,是他们权力的保证。
将来他们无论是高升还是贬谪,这些家丁永远都会跟随他们。
于是现在野外驰骋的已经全部都是敌方的骑兵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将军都报告,这支军队的步军装备着戚家军特有的武器,而且打法也完全是戚家军的打法。
而且这些士卒非常的精锐,配合娴熟,打起仗来悍不畏死。
将领的指挥也是四平八稳,完全找不出任何破绽。
能和他们过上几招的估计唯有浙兵营中的精锐,一般南直隶的部队根本就是他们的对手。
几名南直隶的参将、副将不信邪地派兵上去和他们较量了一番,结果都是被敌人的火炮和火铳打到崩溃。
然后被敌人的骑兵顺势掩杀,最后大败而归。
这让王在晋感到非常忧虑,虽然戚继光已经死去几十年了。
但是戚继光的威名仍然在明军中流传,以4000之众斩首15万的战绩永远都是一个传奇。
特别是那些浙兵,受戚家军的影响更深。
正是由于戚家军的影响,浙兵才是天下少有的精于火器的部队。
除此之外他们的火炮非常犀利,明军的火炮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他们的火炮总是在射程之外消灭明军的火炮。
先前这支军队就是靠着这些火炮以万余士卒力抗他们将近7万大军。
后来他们得到大量的支援后,更是和他们打得有攻有守,在局部方面总是能够占据优势。
明军的好几个营都被他们给完全消灭,如果不是明军兵力众多的话,说不定明军早就垮掉了。
不过即使如此,明军的士气也是非常低落。
现在敌人再次得到了大量的援军,王在晋有种感觉,也许大规模的决战很快就会发生。
*****
*****
温州城早已被李靖所占据,得到了吕岩的红夷火炮支援后,李靖就将温州城打了下来。
南方一向多山,而温州东部有着大片的平原,非常有利于骑兵的发挥。
所以这里被李靖定为和敌人决战所在。
得知吕岩来援后,李靖和戚继光都是大喜过望。
虽然他们经常能够打几场胜仗,但是打起仗来非常小心。
敌人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一个失误就可能会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现在吕岩来了,那么一切都将会改变。
吕岩和李靖一边盘算着自己手头的兵力,一边制订着做战计划,争取一战击败眼前的明军。
目前吕岩在温州的兵力约有5500名玄甲精骑,5500名戚家军,2000名火铳骑兵,1000名魏武卒。
但是吕岩感到这些还不够,他需要更多的士兵。
和李靖、戚继光商议过后,吕岩决定将能够召唤的戚家军和玄甲精骑全部召唤出来。
这样玄甲精骑达到了8000名,这些玄甲精骑很多是唐朝建立后建立的,但是有的因为战力不足,被系统定为只需战功20点,但是这些全部都被吕岩放弃了。
戚家军也达到了7000名,火铳骑兵达到了4000名。
除此之外,其他的战功被兑换成了9000名背嵬军,其中骑兵5000,由杨再兴统率,步军4000,由张宪统率。
当然,各种火炮和炮手是不能少的。
火炮是真正的战争之神,在抗倭援朝战争之中,倭国人印象最深的不是大明军的火枪和骑兵。
而是大明的炮兵!
他们认为大明的各种火炮实在是太过凶猛,倭国是败在明朝火炮的手上,而不是骑兵或者火铳兵。
正是因为如此,后来倭国才引进了西方的红夷大炮。
而吕岩的部队也是靠着大量的火炮才抵挡住明军的进攻,红夷大炮消灭敌人的火炮,然后用射速快的佛郎机炮大量消灭敌人的火铳部队。
最后再出动自己的火铳兵决胜负。
这样一来,吕岩在温州的部队就有将近3万人,还不含水军,拥有了真正和明军一决胜负的资本。
于是吕岩先将部队召唤出来,先磨合一下部队,几天后再和明军决战。
...
...